您现在的位置:河南质量网 >> 企业动态 >> 国宝探秘: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奥秘?

国宝探秘:仰韶“小口尖底瓶”上,到底藏了哪些奥秘?

时间:2020-3-9 10:03:32来源:河南质量网作者:

    当一个民族发展到一个节点,除了需先进文化塑造文化自信,更需从源头文化中发掘不竭动力,若想做到这一点,绕不开史前文明的仰韶文化。
    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本质就是创新,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推陈出新。来自“仰韶文化圣地”的仰韶酒业,怀揣着传承创新先进文化使命,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都酿进了陶香酒里,用匠心精神讲了一个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虔诚回望7000年仰韶文化,聚焦陶香美酒,重塑动力,期待下一个战略十年。为此,特策划该系列,以作思考,以飨读者!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能让人过目不忘,也总有一些东西,在俘获众人芳心的同时,并迅速形成一种时尚!
    2018年,经多年精打细琢后,仰韶酒业傲然捧出了自己的扛鼎之作“彩陶坊天时酒”。
    彩陶坊天时酒外形沿用经典的彩陶小口尖底瓶,长腹、双耳、小口、尖底,瓶身上附带经典的仰韶陶红、神秘的日月星图案、别致的环形器耳、活灵活现的“集体舞”……
    巧夺天工的设计、极高的辨识度等,足以让人动容,足以让人过目不忘,一如那句“好的作品,真的自己会说话”。
    那么,仰韶先民创作出的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怎么就成了国宝,到底还藏了多少奥秘呢?

小口尖底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的国宝

    事实上,小口尖底瓶被考古专家们发现,是在仰韶文化遗址里,如此独特的造型,不管谁第一次看到,都不敢相信它竟出自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之手。
    若想认识小口尖底瓶,您须静下心来,怀着虔诚之心,去触摸让人陶醉的远古文明。
    作为仰韶彩陶经典,在各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小口尖底瓶出土。可见,早在7000年前,小口尖底瓶就已成为仰韶先民生活中的常用器了。更重要的是,小口尖底瓶还是研究中国最早酒器的直接证据,佐证中国酒的起源,在考古界、学术界里,这早已成为共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就收藏有一件“彩陶小口尖底瓶”,作为特殊的国宝,它被确定为禁止出境展出。
    事实上,自从仰韶文化被发现后,考古界、文化界等学术机构,对小口尖底瓶的研究,也一直没停过。
    小口尖底瓶灵动的造型,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慧的中国人又为它增添了许多动人的文化故事,几乎无人不为之惊叹。那么,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有哪些奥妙呢?

7000年前,仰韶先民手下的艺术经典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同样,“彩陶小口尖底瓶”与仰韶先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密切相关的。
    可以想象的是,仰韶先民在生活实践中,会接触到各种形状的物体,比如太阳、月亮、果实、鸟卵等,而这些物体大都以圆形为主。
    考古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发掘出各个类型陶器造型,大多以圆形器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当时的仰韶先民们,已经会用艺术的形式,去摹拟思想中印象较深的、相对简单的事物。
    比如,半坡类型特有的标志性器皿“小口尖底瓶”是圆形的变体,小口、短颈、鼓腹、尖底,形状像一个梭子;两侧都有耳,左右对称;外表轮廓呈流线形,线条简洁流畅,起伏自如。
    同时,在每个小口尖底瓶上,都有黑彩纹饰与红陶交相辉映,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太阳纹、月亮纹等,各种彩绘纹,如芭蕾舞者轻扬的舞裙尽溢华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小底大腹,重心在上,加上众多类型的彩绘纹路,如同身着舞裙用脚尖站立的芭蕾舞女演员,一袭舞衣、立起足尖,优美高雅,视觉上尽显流畅、挺拔,给人以饱满的美感。
    在触觉上,圆弧形器皿温和、圆润,有安全感,可见,小口尖底瓶各组成元素浑然一体,无不体现着形式的设计之美。
    在尖底所撑起的支点上,彩陶柔美的身姿,在梦幻般的历史舞台上自如旋转,灵动的尖底立起足尖翩翩起舞,给人以超凡脱俗的享受,这是芭蕾舞的魅力,更是仰韶彩陶的魅力,轻盈、舒缓,又不失优雅、厚重。
    由此可见,从实用出发、简单朴素,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疏到工整,符合中国陶器器形长期演变的规律。

彩陶上日、月、星的奥秘

    考古专家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大多彩陶上,都有日月星题材的图案。接下来的问题是,仰韶先民为何如此钟情日月星呢?
    事实上,彩陶是仰韶先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这是人类感悟到的自然规律与无尚神力,事实也是如此,远在7000年前,日月星已成为仰韶先民最初的崇拜对象了。
    后来,仰韶人在生活实践中,比如制作彩陶上,就不知不觉把日月星崇拜,反映到了彩陶的图案上了。
    不可否认,几乎每件器物的发明、演变,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与传说,并在长期的生活中,产生了神秘的崇拜文化,有了“法宝”观念。
    在众多遗址中,郑州大河村出土彩陶上的天象纹最具代表性。考古专家在发掘大河村遗址时,曾出土了大量彩陶,有大量的丰富的天象纹饰,比如,精美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彗星纹、日晕纹等30多种,有的繁缛细腻,有的寥寥数笔,但大都生动传神,以至于后来,考古学家们把这里称作“星空下的村落”。
    事实上,古人对日月星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始自黄帝时代,历史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
    比如,《帝王世纪》里说:“黄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刘昭《补汉书》说:“黄帝定星次,即今《尔雅》所记十二次与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黄帝创之也。”
此外,《后汉书·天文志》里注说:“黄帝分星次,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微星万一千五百二十。”黄帝将天上的星星分为常明、可名、微星三种。
    在众多文献记载中,其中,有一些史书认为,真正定星位、星次的不是黄帝,而是他的大臣鬼萸区,但是,时间范围在黄帝时代,终归正确。
    考古学家在考古时发现,在新郑具茨山一带岩画上,刻画有北斗星图,与大河村遗址的天象彩陶图案一起,成为我国迄今所发现较早的天象图案。
    这进一步说明了,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有熊国,就有了“观象授时”的活动。
    不难发现,7000年前,仰韶先民通过制作的彩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沟通天与地、人与神、社会与自然的重要功能,闪耀着华夏文明最初的曙光。

仰韶先民神秘的曼妙“集体舞”

    彩陶上,除了神秘的日月星彩绘外,五个手牵手的小人的“集体舞”,生动活泼,为古老文化增添了来自远古的神秘感和时尚感。
    而这着实让现代人为之着迷。
    然而,陶瓶上的曼妙舞姿,到底从何而来呢?
    比起抒情咏志,原始乐舞最初的产生,更多的可能还应是与生产活动有关,并逐渐形成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仪式性活动。
    针对仰韶先民的“集体舞”,学界基本已达成共识,或生产活动中的娱乐性舞蹈,或作为巫术活动的祈愿性舞蹈。
    但是,对斜出的“尾状物”,却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是古代先民对生殖的崇拜,亦或是人们着盛装而舞,是其服饰的一部分。
    不管如何,仰韶先民们欢乐集体舞蹈的唯美画面,彩陶艺术等原始艺术,不仅神秘,还极具魅力,闪耀着远古的文明荣光。
    在今天看来,仰韶彩陶虽然不是中国最早的陶器,但它绝对是史前文明中陶器工艺的巅峰时刻,其彩陶工艺更是一绝,如中国美术史上一簇永不凋谢的奇葩,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责编:河南质量  

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河南省教育国际 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河南省教育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