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河南质量网 >> 资讯头条 >> 加快标准应用 助推产业发展-浅谈三项红枣标准的实施对红枣产业发展的意义

加快标准应用 助推产业发展-浅谈三项红枣标准的实施对红枣产业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1-11-29 10:26:03来源:作者:孙博

日前,笔者在《中国质量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标准撑起火红的产业——三项红枣国家标准助力枣业实现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文章,仔细品味,不禁为红枣标准的制订和发布叫好。

近年来,我国红枣消费量快速提升。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估计,2005年我国红枣消费总量为248万吨,人均消费量为1.9公斤;2018年消费总量达735万吨,人均消费量5.3公斤红枣消费方式地域特色明显。东北、西北地区主要以直接食用为主,部分泡水、煲汤、制作成糕点食用。华南地区以煲汤为主,部分制成糕点食用。中东部地区主要以直接食用为主,部分用来熬粥、煲汤,少部分用来泡水、制作成糕点食用。红枣作为一种食药同源的健康食品,其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那么红枣产业必将会成为一项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可是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因为我国的红枣缺乏等级标准。市场在实际运营中,通常情况下一级枣的定价比二级枣每公斤贵2钱,而各个级别的枣在通货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特级、一级、二级加在一起占到通货的60%左右。特级能出到15%,一级能出到20%,而三级枣和四级枣各占20%左右。

由于红枣原料(尤其是高端原料灰枣)相关国家标准的缺失,市场上红枣等级分类一直处于鱼龙混杂的局面。部分企业自行定级定价,甚至一些无良商家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用其他产地的普通枣冒充新疆优质产区红枣,或者拿二级枣冒充一级枣,甚至拿低级枣、霉变枣包装一番上市,造成很多消费者购买后对红枣等级标准混淆不清,或者认为新疆红枣性价比不高,导致整个高端红枣市场长期利益受损。

阿里等线上官方数据分析显示,红枣行业大盘2021年销售规模有望超17亿,销售商家数量将达1.3万,品牌数量将达160个、其中top10品牌占比较大,高达58%。随着红枣生产加工产业的蓬勃兴起,红枣在日常消费、保健、医药领域的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品牌竞争、质量竞争成为常态。

如何引导枣农种植高品质的红枣产品,引导生产加工企业对红枣进行精确分类,引导消费者在市场上选购同质同价的红枣产品?红枣三项标准的发布,就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法理依据。

《灰枣》(GB/T 40634-2021)、骏枣》(GB/T 40492-2021)、《免洗红枣》(GB/T26150-2019)国家标准获得批准,对灰枣的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等做出了统一规定,对产品等级、水分、总糖等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要求。可以说,红枣三项标准的发布实施,有望结束红枣市场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这一混乱局面,引领红枣行业整体向好发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准绳。而在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交货期这四大竞争要素中,都与标准、标准化密切相关。如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等形式,为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价格战、交货期更需要管理标准化做后盾。所以,标准是企业生产、经营、检验产品的行为准则。

标准不仅与种植、加工行业有关,而且与消费者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消费者可以通过标准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了解企业的经营态度与责任意识,才能加大对企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消费,拉动市场。

不是所有的标准都能够完全落地。要想发挥好标准对产品质量的推进的作用,关键是要抓好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落地应用。对于红枣三项标准而言,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这三项标准的宣贯,强化对标准的适用范围、执行情况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同时要依法进行监督,对违反标准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对标准落地应用情况和成效要进行跟踪和评估,继而修改完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对标准严格重视,按照标准规定依法依规进行分类和生产,确保流入市场上的产品符合标准要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核心基础。广大消费者要在按照标准选购产品的同时,也要对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监督,依法维护其自身的消费权益。

 

责编:河南质量  

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河南省教育国际 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河南省教育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