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 646 号公告,正式对济源示范区申报的“济源核桃”与“寺郎腰大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一认定不仅为济源特色农产品贴上 “国字号” 标签,更标志着当地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重要突破。
地理标志作为保护特定区域优质产品的“法律盾牌”,更是推动乡土特色产业走向市场化、品牌化的“金钥匙”。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以地理标志培育为核心抓手,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将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资源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截至目前,济源已成功培育“济源冬凌草”“天坛砚”“济源核桃”“寺郎腰大葱” 4 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矩阵初步形成,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政策为基,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
为推动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紧密结合区域实际,严格落实《河南省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要求,将地理标志培育与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建立 “培育 — 认定 — 运用 — 保护” 全链条工作机制,一方面加强政策宣传与精准服务,为申报主体提供从材料准备到审核对接的全流程指导;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为地理标志产品筑牢 “保护网”,确保特色产品品质与品牌信誉双提升。
资源深挖,唤醒乡土特色 “沉睡资产”
为精准筛选具有培育潜力的特色产品,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深入各镇(街道)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种植户、查阅地方史志、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面梳理区域内特色农产品资源。针对 “济源核桃”“寺郎腰大葱” 等具有历史种植传统和市场认可度的产品,工作组现场对接种植主体,详细了解培育需求与申报难点,并及时协调农业、林业等领域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破解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等难题,让深藏于民间的 “乡土珍宝” 具备走向更大市场的竞争力。
协同联动,凝聚品牌建设多元合力
地理标志培育离不开多方协作。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召开地理标志培育座谈会,邀请济源市农业科学院、济源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以及 15 家特色农产品企业代表参会,围绕地理标志培育现状、政策支持方向、产业发展痛点展开深入交流。会上,企业代表就 “济源冬凌草”“天坛砚” 等已获认证产品的品牌运营,以及 “马村酥梨”“小刘庄豆腐”“济源连翘” 等潜在培育产品的标准制定、市场推广提出意见建议,形成 “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参与” 的多元协作格局,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此次 “济源核桃”“寺郎腰大葱” 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将为两大特色产业带来多重发展机遇:一方面,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独特品质与文化内涵得到法律认可,品牌辨识度与市场信任度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将推动产业从 “零散种植” 向 “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转型,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种植户增收、企业增效,为济源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聚焦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在地理标志 “培育、运用、保护” 上持续发力,积极探索 “地理标志 + 文旅”“地理标志 + 电商” 融合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镇(街道)依托资源禀赋打造 “一镇一品一标志” 特色产业格局,不断壮大地理标志产品矩阵,为济源建设知识产权强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书写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