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被评为省级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填补了郑州化妆品重金属超标检验检测环节哨点单位的空白,希望医院能充分发挥哨点作用,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前沿哨兵’。”
近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尚建国带领市药物警戒中心工作人员,来到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为该院现场授牌,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哨点单位是药物警戒体系的“神经末梢”。近年来,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高度重视哨点建设,目前已拥有16家国家级和32家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针对化妆品领域“管理弱、体量大、门槛低”的特点,在基层监管所设立监测哨点,将网络延伸至乡镇(街道),在全国率先构建“乡、县、市”三级监测体系,有效打通了监测“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市药械化安全监测的技术支撑机构,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持续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法,面对药械妆领域安全风险,打出一套“组合拳”。
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药物警戒工作全过程,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多层次主题教育与警示教育,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廉洁自律意识。党支部积极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探索“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新模式,先后荣获郑州市直机关“四强”党支部、全市“十佳基层党组织”称号。
为整合资源、凝聚合力,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积极构建“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对外与卫健、司法、教育、疾控等多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开展联合督导、信息通报和风险会商;对内加强与监管、抽检、执法等部门的衔接,通过发送风险提示函、提供靶向线索等方式,将监测评价结果有效转化为监管行动。2024年,中心共发出9期风险提示函,推动省局发布2期产品停售通告,立案查处2起案件,真正实现监测与监管的闭环管理。
药物警戒离不开多学科的专业支持。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组建了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库,通过建立季度风险会商机制,定期召集专家对风险信号进行研判和排序,提出管控建议,显著提升风险信号的准确性与采纳率。2025年上半年已达22个,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单位的肯定。
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坚持“数据+科研”双轮驱动,持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2024年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9697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9865份、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3423份、药物滥用报告512份。2025年上半年各项报告数量同比显著增长。在确保“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升,通过建立系统化的信号挖掘方法,实现从海量数据中精准识别风险。科研方面,中心联合多家省级中心、高校和医疗机构开展课题研究,2024年两项课题获省局立项,2025年已有课题通过验收,多项研究稳步推进,逐步形成阶梯式、可持续的科研发展格局。
面对公众对药械化认知不足的现状,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积极构建立体化科普宣传网络。制作《安全用妆法治同行——防晒也有大学问》等系列动漫视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专业知识;结合“药品安全宣传月”“5·25爱肤日”等节点,开展安全用药用妆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商超、进企业、进医疗机构”活动。线上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发布科普内容,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宣传覆盖面,有效提升社会公众对药物警戒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就在不久前,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收到来自河南省药品评价中心的感谢信,对中心在2025年第二季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中主动识别并提取多个关键风险信号,展现出的高度专业性与责任感表示充分肯定。
“药物警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尚建国表示,郑州市药物警戒中心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优化工作机制,努力打造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药物警戒体系,以实际行动守护绿城百姓的健康安全,为健康郑州、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