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新办食品厂得跑遍环保、住建、市监好几个部门,光准备材料就得耗上半个月,没想到5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生产许可。”近日,河南漯河米粒部落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先生拿着崭新的证照,对当地推出的“食品生产企业开办”特色服务连连称赞。该公司正筹备建设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生产线,快速审批不仅省去了奔波之苦,更帮企业抢出了投产“黄金时间”。
吴先生的便捷体验,正是漯河市推进“食品生产企业开办”集成改革的生动缩影。作为“中国食品名城”,漯河聚集了近千家食品生产及配套企业,食品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然而长期以来,食品企业开办需跨越市场准入、项目备案、生产许可、设备登记等多个环节,“部门多、链条长、材料重复交”等问题,既加重了企业办事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扩能增效的步伐。为打破审批壁垒,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漯河市市场监管局主动扛起牵头责任,联合多部门启动集成改革,靶向破解企业办事堵点,着力营造更加开放、便利、规范的营商环境,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改革的核心,在于“整合”与“协同”。该局联合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发展改革委、住建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对企业开办全流程事项进行系统梳理,最终将企业开办、投资项目备案、食品生产许可、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环境影响评价备案等10项核心事项“打包整合”。通过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原本“碎片化”的审批模式,彻底重构为“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同步办结”的集成服务模式。企业只需在综合窗口提交一套材料,系统便会自动将信息推送至各联办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同步审核。数据显示,改革后企业平均少跑6个部门窗口,申请材料精简70%。
“不同企业规模、工艺差异大,不能‘一刀切’。”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不同企业需求,漯河坚持“一企一策”定制流程。企业申请后,工作专班会推送信息至相关联办部门,各部门同步介入办理。服务上,该局也从“被动审批”转为“主动服务”。抽调骨干组建专家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全链条指导;市、县两级政务大厅组建代办帮办团队,推出“预约办、延时办、周末不打烊”服务,精准解决企业“上班没时间办、下班没窗口办”难题。
“我们正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试点探索经验,接下来将把试点经验在全市铺开。”该局党组书记、局长郭东升表示,漯河将锚定“打造全国领先食品产业营商环境高地”目标,持续优化全链条审批流程、强化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以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为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促进食品产业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