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华优秀文化瑰宝,在疾病防治中独具特色。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承载着长期人用实践经验,具备相对规范的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开发的宝贵源头。推动优质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既能让更多群众受益,也能扩大中药的影响力,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制剂转化的利好政策,现有医院制剂虽有应用时间久、临床疗效稳定、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已具备转化的前期基础,但仍面临生产规模小、质控不均、研发乏力、资金人才短缺等问题。近日,由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等相关单位的专家组成的调研下组通过深入调研,对加速中药院内制剂新药转化,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出4点建议。
筑牢转化根基,严把源头关。开展中药制剂资源的系统普查,建立包含方剂组成、工艺及质量控制技术、功能主治特点、临床数据的省级数据库,对常见慢性病、疑难病、中医药优势病的特色制剂标注“转化潜力”并优先纳入备选库;构建“制剂-药材-基地”溯源机制,规范道地药材种植标准。完善制剂质量体系,优化质控规范,建立必要的特征图谱库,通过省级检测中心检测,推动制剂研究数据向申报证据转化。
优化转化流程,打通效率关。完善审批程序,简化传统制剂备案流程,跨院调剂制剂实行“省级备案、全省通用”。拟转化制剂设立“预备期”。建立药审直通渠道,对人用经验充分的制剂减免部分实验,放宽委托生产限制。布局转化示范基地,组建“医院-高校-企业”创新联盟,推行“揭榜挂帅”,提供一站式“制剂-新药”专业服务。
激活转化动力,破解意愿关。优化利益分配,转化收益优先反哺医院制剂研发团队,核心人员占比不低于50%,实行单列管理。建立知识产权预确权制度,给予专利年费优惠。完善医保准入绿色通道,推动制剂向基层延伸,举办“名药”“名制剂”评选,拓展省内外及海外市场。
强化转化保障,守好长效关。成立省级专项工作专班,每季度调度解决堵点,将转化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加强人才培育,通过学术培训拓宽视野,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创新转化路径,加快原料来源于药食同源品医院制剂“食疗食养品、保健品、新药”的阶梯转化路径;聚焦特色外用制剂的规范化、标准化、促进中药外用制剂的新产品化。
中药院内制剂新药新产品转化,是中医药强省建设、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一跃”。通过全链条发力,让传统经验“活”起来、让中药“强”起来,更好的服务全民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