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暖阳洒在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舞钢校区,“质量路”“计量路”“标准路”三条主干道的路牌格外醒目。在该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增权的介绍下,校院内的“质量元素”一一呈现在笔者面前。校中心塔顶上的“质量钟”的指针静静地转动着,院墙上“准质量度,善物世人”的办学宗旨标语熠熠生辉。这场围绕“质量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实地调研,揭开了该院培育“操作型+质量型”双能人才的密码。
浸润质量文化 融入标准思维
“从踏入校园起,质量意识就成了学生的‘必修课’。”李增权指着质量文化馆内的古代质量器具展品介绍。馆内,从商周青铜衡器到现代三坐标测量机模型依次陈列,与教学楼前的质量钟形成呼应,将 “质量重于泰山”的校训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场景。
走进机电学院数控实训教室,学生们正手持《机械零部件质量检测》教材,在三坐标测量机前完成轴承内外径精度检测。“加工前先读懂ISO标准,每道工序要过‘自检、互检、专检’三关,实训成绩 20%看质量管控表现。”正在指导学生的教师刘小华说。记者注意到,每张实训任务单旁都贴着“工艺卡+检验卡”,学生郑向彬的实训报告上,齿轮齿形误差分析数据与企业质检报告格式别无二致——这正是该院“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五模块课程筑基 双轮驱动育人才
“我们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构建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质量特色’五大模块,实现‘每门课有质量元素、每个环节有质量训练’。” 李增权拿出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中国古代质量文化》《现代质量管理》等4门质量特色课程单独成模块,《PLC电气控制》等核心课实行“项目+标准+检测”三段式教学。
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河南艾通科技的工程师正与学生共同调试数字孪生设备。“这里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9个实训室,能实现课堂与电力装备企业岗位无缝对接。”李增权介绍,学院还引入企业“三检制”,学生作品需通过校内考试与企业工程师“双审”,近三年学生“1+X”证书获证率达100%。
数据见证成效 质量人才获认可
“质量型人才在企业很抢手。” 李增权拿出的一组数据格外亮眼:近三年机电学院平均就业率97%,对口率85%,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8%,学生获国赛金奖、省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30项。更令人振奋的是,该院毕业生、河南平高电气绝缘分厂厂长陈栓成,获“2023年河南省质量推进者”荣誉称号,连续斩获中国机械工业质量协会、河南省质量协会QC成果一等奖7项。
不仅如此,学院的质量教育模式还走出国门——在摩洛哥建成职教出海项目,输出《机械制图》课程标准,打造国际化数字课程。
谈及未来的发展,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院长鲁书喜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一校两区’优势,紧扣河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把质量基因种得更深,为社会输送更多‘精技能、懂标准、善创新’的实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