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围绕 “7+28+N” 重点产业链群,依托 “部门主导、链主引领、链员协同、机构赋能” 的创新模式,精准施策,协同发力,深入推进质量强链、延链、补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该省相关产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澄清底数,精准施策
深入调研,找准问题关键。为全面了解全省质量状况以及产业链的实际需求,夯实产业质量根基。去年年初,河南省局投入 300 万元专项资金,精心制定提升工作方案。选取超硬材料、新型电力装备、休闲食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链,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随后,专业团队迅速深入相关产业链,通过走访、交流和座谈,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建议。投入 150 万元委托省质检院、郑州市三磨所等专业机构,开展合格率调查。共查找出 578 个共性质量问题,形成了质量问题清单 144 项、质量攻关项目清单 87 项、质量政策工具清单 85 项。
精准施策,推动质量攻关。为促进重点产业质量全面提升,河南局发动 182 家链主企业、1690 家链员企业及 91 家高校院所,组建了 50 个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参与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累计投入经费高达 81.4 亿元,成功帮助389 家企业、56 条产业链解决778 个质量问题,预计创造经济效益 1064.7 亿元。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强力推动下,该省还实施了 72 个传统产业质量强链项目,使其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助力产业朝着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遴选实施 137 个省、市质量提升示范项目,使其发挥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质量协同升级。针对平顶山市尼龙和电气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中遇到的质量、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组织质量专家深入企业进行 “一对一” 帮扶,使这些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
多方赋能,协同发力
平台赋能,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在质量强链工作中,河南局注重多渠道赋能,全方位协同发力。一是从平台赋能入手,全力加快推进省级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为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服务。目前,该项目已顺利获批复立项,并且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推进中。二是不断优化质量基础设施 “一站式” 服务平台。推进全省 95 个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开展 “一站式” 服务试点,指导 61 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围绕当地产业建立质量基础设施 “一站式” 服务点。这些服务点和试点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一系列质量技术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鹤壁市探索建立了鹤壁 “质汇通” 2.0 版网络服务平台,打造了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服务体系,建设了 15 个质量服务站,累计为 415 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质量档案,实现了对企业质量状况的精准管理。“质汇通” 平台吸引102 家企业和87 家质量服务机构入驻,共享设备原值达到 2065.86 万元。
标准赋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河南局聚焦标准引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一年来,该局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1 项,获批立项国际标准 1 项。在全国发布的 2876 项国家标准中,该省参与制修订 593 项,主导制修订 69 项,参与度达到 20.6%。围绕“7+28+N” 产业链群,在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领域发布团体标准 61 项,为相关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检验检测赋能,集聚质量创新资源。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近年来河南累计建设国家和省级质检、计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66 个,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 92 个。这些检验检测机构和创新中心为链上企业提供了专业的检测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了各类质量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集聚。
品牌赋能,发挥标杆引领作用。该省质量强省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都将质量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省工作要点,将其作为质量强链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去年以来,积极推动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进 “美豫名品” 公共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链式思维,着眼链上发力。通过构建 “美豫名品” 引领发展的领导机制、培育机制、评价认定机制和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目前,该省已授权 128 家企业 160 类(个)产品使用 “美豫名品”,入围率 36.7%。其中,58 家企业是全省 28 个千亿产业链中的链主企业,占比 45.3%。这些链主企业凭借 “美豫名品” 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认可度和竞争力,同时也为促进质量强链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